世界华人商务网消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千百年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本期网络中国节·中秋访谈节目邀请到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与各位网友一起赏月、品诗、话中秋。
主持人: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习俗?
张勃:中秋节的起源非常早,在《周礼》当中就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当时还没有成为一个节日。到了唐代,人们发现,这个节所在的时间,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习俗活动,就是赏月。同时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化内涵,比如说想念家人、思念朋友,从节日的概念上来讲,这个时候中秋节就诞生了。
中秋节主要是源于我们对月亮非常深沉的情感,所以,围绕着月亮生成的习俗非常多,比如说赏月、踏月、跳月,当然还有很多饮食习俗,像吃月饼,而且在中秋节期间,彼此之间要礼尚往来,把中秋节的美好祝福送给彼此。
杨乘虎:中秋节的起源,如果从自然的角度去表达,古人和今人抬头能够见到的最大最明亮的天体,一个是日,一个是月,我们能感受到太阳的光芒和温暖,但是我们不能直视它,而月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久久凝视、远远眺望的可能性,而且它的洁白、皎洁,与我们中国人在夜晚时所萌生的情感和思索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认为,中秋起源于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月亮这个星体所寄予的无限美好的文化意向。
主持人:有哪些关于中秋节的诗词给二位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张勃:苏轼的《水调歌头》是我特别喜欢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我们每个人在世上生活的时候所面临的一个境遇。尽管有这样的境遇,但是我们内心仍对未来充满期待。但愿人长久,我们还能在不同的地方共享一轮圆月,我们能够互相安慰自己的心灵,沟通自己的情感。
杨乘虎:中国人描写月亮、月夜的诗词特别多,为什么“把酒问青天”之后,最后说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实际上这里面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特别重要的生命观和生态观。我们明知此事古难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规律如此,但我们依然要赋予它最美好的祝愿,希望长相守,而且能够把美好的生活彼此相连。
主持人:中秋节中包含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杨乘虎: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日三餐、人间烟火中提炼出来的。在月饼这样一个食物中,我们把所有在那个阶段能够添加进去的美好食材都放在其中。比如莲子,莲之白,月之洁;比如蛋黄,代表的是圆的意向。不同的月饼上面的花纹、花式,也是特别典型的,我们希望花好而月圆。这里面的美好寓意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节日里面,只有月饼是提倡分而食之的,我们把它切割成人者有份,实际上有一种召唤,希望团圆产生的力量让大家能从中确认自我往前走,获得向着美好行动的力量。这是中秋甜蜜的能量。
张勃:吃月饼意味着共享,我们中国人非常有群体意识、家的意识,中秋节是一个团圆节,家国情怀最为突出,所以,我们把月饼称为团圆饼,我们在吃月饼的时候,要一人一块,如果你不在家的话我还要给你留着。而且吃的内容有用心地去安排,在我们去传承中秋节的时候,要格外重视饮食的含义。
再一个,中秋节蕴含着对自然的欣赏。中秋节的起源就是对月亮的欣赏,中秋节是一个特别天时地利人和的节日,它所处的时间段落就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气候舒适,又有各种各样丰收的果实可以享用,大家互相的馈赠,彼此的看望,人情的沟通,又让我们感觉到人情的和美。
主持人:中秋节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张勃:首先就是守正,传统节日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规则,比如欣赏月亮、吃月饼,这样的核心习俗还是要保存,不仅是形式本身,它还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对团圆渴望的回应,在当下社会仍然需要。
当然,守正之外,需要创新,要回应时代提出来的新要求。要分析目前社会和传统社会相比所产生的深刻变化,通过对变化的认知,去回应时代的需求。
杨乘虎:我觉得刚才张老师说所的守正创新,这应该是所有源自于文化资源、文化禀赋生长起来的传统节日都需要遵循的发展道路。从代代传承又不断迭代和创新的节日角度来讲,确实需要帮助和引导大家准确清晰地认识它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所在。
另外,我们说新理念、新场景指的是什么呢?当我们会选择、构思,今年我要陪父母、爱人或者孩子去哪里赏月的时候,这个赏月的场景就是时代性的。新场景同样是以中秋之名,它提供了我们今天友情、亲情、爱情因为中秋而团聚的一种新可能,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
新的业态是什么呢?就是对于月饼这个文创的创新。如果这个食物与这个节日有最直接的关联度,其实它还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既要让它原汁原味,又要让它有更多丰富的时代之味。
主持人:如何平衡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二者之间的关系?
杨乘虎:文化和产业相联系,一定要特别强调它的人文情怀、人文价值。节日之所以能不断唤醒并给予我们力量,就是源于它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文化自信、精神力量以及来自于中华民族独特拥有和创造的美学精神。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不要丢掉文化的魂,更要用多元的市场创意方式来帮助文化资源更深入地滋养和浸润今天的人。
张勃: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赋能的关系。文化产业不能光有形,也要有魂。只有契合我们人的内心需求和情感,才会有好的发展前途。
主持人:如何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
张勃:节日的文化内涵是节日的精神核心,也是这个节日能够代代传承的原因。所以,传承、发展传统节日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让广大的民众对于这些内涵有深刻的了解。只有了解它的深刻内涵,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我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才可能有更多的自觉传承的意愿。
文化内涵,是寄予在有形的物和形式中的,像中秋节当中的节日物品、行为方式、习俗活动,其实是挖掘文化内涵最重要的载体,所有的文化内涵都在这个载体当中。传承的基础是发掘,这也是学者能够在其中承担更多责任的地方。
把内涵挖掘出来之后,需要进行广泛的传播。像我们做这样的节目,就能够非常好的承担这种职能。
杨乘虎:我非常赞同张老师刚才所说的,文化内涵既有深刻性,也有变化性。不同的时代体会到的中秋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揭示,要归其本源,揭示其本质。一方面加强研究、加强传播,另一方面要创造出中秋节的新景观。
既要深刻挖掘,又要在新的形式中让内涵焕发出生命力和活力,所以很期望中秋这么古老的传统节日,通过年轻人更多的设想和创意,变得更多彩。
luoshengzh@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备案号:湘ICP备13012195号-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网安备案号: 43010402000390号
Copyright 1996-2023 www.ChrBiz.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 luoshen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