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基础研究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作者:雷小苗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5-02-21 分类:理论前沿
世界华人商务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世界华人商务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在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基础研究既要注重目标导向,也要鼓励自由探索,两者相辅相成,坚持“两条腿走路”对于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研究“两条腿走路”意义深远

进入大科学时代,技术的复杂度和多学科交叉性增强,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线性过程,还是基础研究催生新的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后端需求拉动基础研究的双向过程。坚持基础研究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能够有效激发基础研究的潜在能量、发挥加乘效应、优化创新生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

第一,“两条腿走路”有助于激发基础研究的潜在能量,更好地支撑创新突破。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创新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多,但转化率低;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缺乏基础研究支撑。而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的“双向奔赴”与互补协同,可有效激发基础研究内在潜力,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产业变革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两条腿走路”并非效果单一叠加,将产生加乘效应。首先,两种模式各具特征、优势互补。“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强调在科学研究中保持开放和探索的态度,能够激发科学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推动科学前沿的拓展,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奠定基础。“目标导向”型基础研究,则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凝练出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能集中资源在特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次,两种模式在平衡发展、有序对接、协同推进过程中,往往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自由探索”虽然侧重于对事实或现象的无应用目的探究,但并非与现实需要完全割裂。产业后端需求的“目标导向”往往也能有效激发科学家们的灵感和思路。

第三,“两条腿走路”有利于优化创新生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对创新链条的整体化部署,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战略的深度融合,提升抵御外部科技风险的能力。“目标导向”是从创新链后端向前端传导科学需求,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向拉动基础研究,针对性更强。“自由探索”则是从创新链前端探讨未知,推动未来产业技术变革。前者立足当下,后者面向未来;前者向下“扎稳根”,后者向上“顶破天”,两者同时拓宽我国创新体系的高度与宽度,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未来科技的高质量和持续突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多措并举推动基础研究“两条腿走路”

基础研究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需社会各界共同发力,为其提供必要条件和环境。应从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发挥基础研究拔尖人才作用等方面,共同推动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首先,优化基础研究的投入结构。我国创新体系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处于创新链条的前端,多聚焦于知识、原理突破及技术研发;企业处于创新链条的后端,对市场、产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为敏感。不论是学研机构还是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离不开经费投入,虽然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量逐年上升,但从投入结构来看,我国基础研究配置多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投入,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较低。相比较而言,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的投入结构更为多元化,既有政府、大学投入,也有企业投入。坚持基础研究“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政府的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支持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不仅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更需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这样才能减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势差”,更好地了解“目标需求”,使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更有效协同。

其次,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一方面,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分,也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因此应强化高校有组织的科研,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加大“基础引领”,使高校成为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交叉学科协同中心等,使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出题人”和“阅卷人”,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资源共享、深度合作,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加大“战略引领”突破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

最后,发挥好基础研究拔尖人才作用,使战略科学家与青年拔尖人才通力协作。将科研人才的研究兴趣与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对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将基础研究拔尖人才的创新热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家中的“将帅之才”,往往已经在基础科学领域卓有成效,并且能够精准把握国家战略需要,具有将科学研究与战略需要精准对接的眼光和判断力。因而,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遴选、论证、评估中,战略科学家要有一定的发言权。二是要重点培育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营造长期攻坚、包容失败的、宽松的创新氛围,使青年人才有机会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使他们能够在“挑大梁、担重任”过程中,尽早成长为未来的战略科学家。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